郵輪巡演回國後,又回歸老師身份,開始忙碌VPA學院音樂會囉!我的Muzik專欄,上一篇分享了關於建立優質的練琴習慣,這一篇要來探討「如何激發孩子的練琴興趣」囉!
1.給孩子看得見的目標,但要符合程度
與老師討論,為孩子設立學琴目標,但前提是「符合自己程度的目標」。所謂「符合自己的程度」,通常會是比自己目前再高一點點的目標,也能讓目標帶著孩子提升;當孩子知道自己的努力能有一個展現的機會,練琴會更有動力!
紀錄愛玩的twin souls,三年走踏歐洲二十國,五十餘城市的歡樂行旅!
帶著鋼琴寶貝們一起比賽,希望藉著這個舞台,讓他們找到學音樂更深的樂趣 |
![]() |
恭喜悠悠的努力,在大台南音樂比賽突破對自己88分的期待 |
週末帶著悠悠與幾個愛彈琴的學生參加比賽,突然有靈感寫這篇文章。
台灣音樂比賽給的成績,級距其實非常小。也就是一個很普通的彈奏與一個令人驚艷的彈奏,差別就在5分之內,83分與88分,是截然不同的音樂表現!
很有意思的是,若非比賽主辦單位規定評審「從XX分開始打分數」,則各種大小不同比賽,給出的成績的級距,都會差不多。當然,音樂是主觀的,近年台灣各大小比賽實在太多,當都是聘請大學音樂系教授來評審,而且五位或七位專業音樂家給成績後去頭去尾,出現的「成績級距」,每個比賽其實是差不多的。
這篇文章,我想就多年國內外評審、帶學生參加大小不同比賽所累積的理解,幫大家歸納並翻譯一下台灣音樂比賽成績級距,代表的意思。但更重要的是,這些成績如何幫助孩子的音樂學習,請看到最後喔!
升上國二,華德福教育很重要的一件事就是「專題」。老師們努力幫助孩子們,找到自己生命想探索的、真心有興趣的!每個孩子都非常不一樣。悠悠班上有人研究泡菜、有人探討「夢」、有人專研「馬術」,還有人探究「航空」。而悠悠則是很早就確定了要研究「台灣的國際知名小提琴家」。這本來就是她熱衷的興趣,聽了無數音樂會後,為了專題報告,她在圖書館借很多書、每週與老師會面討論方向、進度、內容深度… 要從文獻中找出精華,寫成一萬字書面報告後,還要在四月時,以半小時時間,加上小提琴示範的呈現給大家!
我覺得這真是好棒的方式。讓每個學生能儘早思考生命方向,因為每個人生來都不一樣,大家以半年的時間,深度的去探索:閱讀、採訪、調查,並每週與老師討論,確保自己的思考在正確方向上。
![]() |
先到圖書館借文獻吧 |
![]() ![]() |
聽好多音樂會的節目單都可以是專題資料喔! |
![]() |
圖書館借的文獻 |
我看到悠悠每天寫文獻,非常自動自發。連最後要呈現的一萬字報告,也是自己的手寫+手工製作成的書(華德福國中階段不用3C)。她查了好多資料、讀很多書、蒐集音樂會簡報、節目冊… 她做得充滿樂趣,因為那本來就是她有興趣的內容!教育本該如此,激發孩子探索自己的生命、了解自己,並找到天賦、開創屬於自己的路!
![]() |
專題報告要整理很多文獻 |
![]() |
手寫文獻要一萬字 |
![]() |
然後製作成一本文獻手工書 |
上週因美語補習班的「超級課表」而討論熱烈。剛好這陣子陪伴悠悠的學習,又讀到陳必先老師的這段訪談,覺得很有感,也分享給大家:
「Q:您曾是科隆暨佛萊堡音樂學院的客座教授。
作為客座教授,您也一直來到台灣擔任音樂學院教授。台灣的音樂教育與德國的音樂教育不同
嗎?
陳必先教授:根據我的經驗,台灣音樂學院學生的水平高於德國。台灣音樂學院充滿異常勤勞的氣氛。而且競爭對手更多。但是,只看重成績表現卻不一定是積極正面的。好的音樂演奏也包括感性和對個人特質的認識:只有當一個人不特意打算做任何事情時,才會出現奇蹟。我在台灣看到了真正的神童,通常介於12至16歲之間。不幸的是,這些孩子在19歲時經常就已經筋疲力盡完全被掏空。原因可能是,他們從早上六點到晚上12點都被生活中不需要的知識所塞爆。他們被強迫與時間緊迫短缺所撕裂。過度的要求可能阻礙個人人格的發展。」
的確,很多神童般優秀的孩子,在12歲時已經「過勞」的彈性疲乏。成績都很好,但沒機會探索,這些成績與自己的生命到底有什麼關係呢?當音樂、或任何學科,成為一次次的成績追逐,儘管成績單漂亮,又如何能累積熱忱呢?
找到你的天賦、挖掘屬於自己的生命熱忱,你所學的才不會是為了應付考試的填塞,而是發自內心的「想要」。也因此底氣,才能開創出屬於自己的路… 那才是真正的競爭力!
#Veronica音樂教養
🎼歡迎加入line社群🔍Veronica《音樂藝術學堂》
🎼悠悠 IG: http://www.instagram.com/yoyoswonderland
🎼 Veronica’s IG🔍 pianistveronica
前天分享關於孩子在家不主動練琴的文章,沒想到引起很熱烈的討論。
其中有一則留言讓我覺得很無奈:
「大部分,只有學校功課會認真。
練琴這件事,因為學校沒有考,所以能自律的不多。孩子學樂器會那麼辛苦,這是原因之一,因為懶反正學校不會考 對我來說一點都不重要。
如果今天學校也要考樂器,我想大家每天都會練習。
就是為了考試而讀書的概念。」
前幾天,剛好與一個非常愛手作的孩子聊天,我非常驚訝,她說:「國中如果學校一直學手作、木工,那沒有用!因為之後又不會考!」
我們的教育,從架構開始就潛移默化了孩子,要功利主義:讀書為考試。不考不用學。要考得補習。成績第一!
![]() |
恭喜悠悠的努力! |
前兩週都在陪伴悠悠參加高雄市賽中渡過。
什麼是市賽
市賽是政府辦的比賽,也是在台灣指標性的音樂比賽。各個項目都有,通常都在秋天舉行。獨奏樂器的鋼琴、弦樂兩年輪流一次。分音樂班A組與非音樂班B組,與國小組、國中組、高中組與大專組。特色是,每一組有三首很有程度的指定曲,在比賽前四個月會公佈,而各城市會在比賽前一個月,再抽出其中一首當作指定曲。
指定曲很有難度,比方說國小組今年高雄抽到「德布西的第二號Arabesque 」,是皇家檢定今年八級的考曲。國中組抽到蕭邦的C#小調馬祖卡,完全考驗彈奏者的音樂性。
高中抽到巴哈的平均律,前奏曲與賦格(五聲部),一定要有非常紮實的聲部訓練、手腦都要敏銳,能實在背譜,更是大考驗!
大專抽到蕭邦的「冬風練習曲」,技巧是鋼琴彈奏的頂尖樂曲,沒有紮實基本功,根本彈不出來,漏洞百出。
這兩週聽了很多學生的彈奏。有些想法,就分成不同角色來分享囉!
今天教師節,收到我的學生社群傳來好多祝福與感謝,真是感動啊!
我真愛這群寶貝學生們,看他們越來越喜歡音樂,也越來越進步、在台上綻放,真是最開心的事啊!
![]() |
家長傳來孩子五歲第一堂課,感謝他們這麼珍惜 |
小孩天性就是愛玩的!(如果天性不愛玩只愛練琴,可能不太尋常喔😂)!
所以如果是家長請她去練都有練,已經非常卓越囉!請不要幻想,孩子不會自然長出來要練琴的習慣。所以家長要幫忙建立。但建立練琴習慣,不是陪練。(家長的角色是陪伴,不是陪練(千萬不要教)。)
「陪伴與陪練」
孩子需要的是「陪伴」(心裡的),不是「陪練」(實質坐在旁邊盯或教他是否正確)。
陪伴是,讓孩子感到,學琴是一件家人都在乎的事,他不是孤單的,家人都是支持他的。陪練是,孩子覺得「這件事是媽媽會幫忙的,他會跟我說要做什麼,我就照做」,因而無法從練習中,建立獨立學習的能力。而且更糟的是,家長還「教」(同時又說「我不是學音樂的其實我也不懂。」所以幫老師翻譯的部份,不一定翻譯對。
家長真的不用那麼累。只要給孩子「心裡的陪伴」(「孩子,你學琴充滿支持喔」),而不是「實體陪練指導」。家長不用教、不用翻譯,要讓孩子自己學習吸收老師教的東西。
於是很多人問:
「孩子練錯怎麼辦?」
沒關係,下週上課,老師會幫他改。
「這樣會比較浪費時間」
不會!如果只是媽媽一直提醒而彈對,不一定代表真理解。如果因為錯了,老師知道他還不會,教他讓他聽懂了,下次不再錯了,才是學成自己的。
「可是不陪他,他都在琴房不知道做什麼」
如果很久沒有聽到練琴聲,可以適時去關心一下。小小孩常常會摸東摸西,也沒關係,那是他所需的時間。但要一次次讓孩子知道,練琴的時間就該練琴,可以休息一下但是不能太久。但不要讓孩子養成練琴是媽媽的事。
陪伴他,讓孩子覺得我是有人關心的,但同時,學習是不被干擾的。不用陪練但也可以坐在旁邊欣賞,或是適時提醒,如「老師說要先想什麼部份呢?」只要是可以引導他思考學到的東西就是好的,而不是坐在旁邊給正確答案(有時候也不一定正確😂)
不用陪練,但家長一定要做的,是幫助孩子建立練琴習慣,就是讓他意識:「我要學琴,就要練習」,幫助他把這件事,放入每日行程中。
我會讓孩子在聯絡簿寫下每天的練習時間。當每日每日都確實紀錄練琴時間,假以時日,真會成為一種習慣。若隔幾天都沒彈反而覺得怪,真的有一天,會看到孩子就主動去練琴了。
![]() |
認真的孩子紀錄練琴時間,格子不夠了還會自己寫在下面,因為已經養成習慣了 |
孩子天性都是愛玩的(這很好啊!)所以家長不用對「自動自發」要求太高,只要跟孩子說該練琴時都會去做,就代表他是喜歡的,是有興趣的!
而「紀錄練琴時間」真的有幫助,親自紀錄也代表他們在乎。而且有確實紀錄的孩子也真的都表現得很好!
好的練琴習慣,再加上正確的引導,只要時間累積,一定可以有好的表現的(比賽、表演或檢定的優異成績)。當孩子在舞台上遇見更好的自己,會更加引發興趣。喜歡,就會自願付出,而形成正向循環。
其實悠悠是個每天自動自發練琴的孩子,她會自己安排時間,因為有學校作業,還要練習兩樣樂器,得好好分配時間… 對於練琴,但是她小時候也是那種待在琴房,很久沒聽見琴聲,都聽見她在演戲,自言自語… 我沒有太多介入,只是當她演戲太久,會進去問候她「小朋友,妳在演什麼呢?」她就會回神回到練琴裏。不過,越大越是自動自發,非常主動積極,真的就來自真心喜愛! 所以,培養真正內心與音樂的連結,才是重點啊!
音樂就是分享、不是競爭、不是比較!我很開心我的學生們都愛上課,也因著一次次的挑戰(表演、檢定、比賽)而越來越喜歡越來越主動,但願孩子們都學到真心愛音樂,唯有因此音樂才可能成為一輩子的朋友!
(延伸閱讀:
「我愛音樂,但我更愛你」為什麼沒有教悠悠彈鋼琴:https://twinsoulsfantasy.blogspot.com/2022/12/loveyoumorethanmusic.html?m=1
我不是你的練琴褓母,是你的忠實粉絲:https://twinsoulsfantasy.blogspot.com/2022/12/beherfans.html?m=1
![]() |
這天當悠悠的音樂會忠實聽眾 |
![]() |
玻璃屋與七歲悠悠的小小表演 |
前天一篇貼文,關於「不要當孩子的練琴褓母」,收到很多的討論。因為許多人把重點放在「不要陪練」,難免曲解了我真正要表達的文章中心主旨。所以在冬至的今晚,再寫一篇來註解一下上一篇的意思😋
規定是死的,方法是活的。每個孩子都非常不一樣,所以千萬不用拘泥於形式,要回歸重點核心來靈活變通。
我的重點是,不要當「練琴褓母」,因為要讓孩子養成獨立、學習自己負責任的態度,讓父母自由,也讓家庭因為學琴而更歡樂和諧 。
學音樂,是讓家庭更美好的一件事!音樂是家的分享、歡樂的來源。
學音樂,也是孩子學習堅持、學習自己負責任。
學音樂要能薰陶,就是要讓孩子真心愛上音樂。
/
如果你的陪練,能增進以上,那有什麼不可以?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