升上國二,華德福教育很重要的一件事就是「專題」。老師們努力幫助孩子們,找到自己生命想探索的、真心有興趣的!每個孩子都非常不一樣。悠悠班上有人研究泡菜、有人探討「夢」、有人專研「馬術」,還有人探究「航空」。而悠悠則是很早就確定了要研究「台灣的國際知名小提琴家」。這本來就是她熱衷的興趣,聽了無數音樂會後,為了專題報告,她在圖書館借很多書、每週與老師會面討論方向、進度、內容深度… 要從文獻中找出精華,寫成一萬字書面報告後,還要在四月時,以半小時時間,加上小提琴示範的呈現給大家!
我覺得這真是好棒的方式。讓每個學生能儘早思考生命方向,因為每個人生來都不一樣,大家以半年的時間,深度的去探索:閱讀、採訪、調查,並每週與老師討論,確保自己的思考在正確方向上。
先到圖書館借文獻吧 |
聽好多音樂會的節目單都可以是專題資料喔! |
圖書館借的文獻 |
我看到悠悠每天寫文獻,非常自動自發。連最後要呈現的一萬字報告,也是自己的手寫+手工製作成的書(華德福國中階段不用3C)。她查了好多資料、讀很多書、蒐集音樂會簡報、節目冊… 她做得充滿樂趣,因為那本來就是她有興趣的內容!教育本該如此,激發孩子探索自己的生命、了解自己,並找到天賦、開創屬於自己的路!
專題報告要整理很多文獻 |
手寫文獻要一萬字 |
然後製作成一本文獻手工書 |
上週因美語補習班的「超級課表」而討論熱烈。剛好這陣子陪伴悠悠的學習,又讀到陳必先老師的這段訪談,覺得很有感,也分享給大家:
「Q:您曾是科隆暨佛萊堡音樂學院的客座教授。
作為客座教授,您也一直來到台灣擔任音樂學院教授。台灣的音樂教育與德國的音樂教育不同
嗎?
陳必先教授:根據我的經驗,台灣音樂學院學生的水平高於德國。台灣音樂學院充滿異常勤勞的氣氛。而且競爭對手更多。但是,只看重成績表現卻不一定是積極正面的。好的音樂演奏也包括感性和對個人特質的認識:只有當一個人不特意打算做任何事情時,才會出現奇蹟。我在台灣看到了真正的神童,通常介於12至16歲之間。不幸的是,這些孩子在19歲時經常就已經筋疲力盡完全被掏空。原因可能是,他們從早上六點到晚上12點都被生活中不需要的知識所塞爆。他們被強迫與時間緊迫短缺所撕裂。過度的要求可能阻礙個人人格的發展。」
的確,很多神童般優秀的孩子,在12歲時已經「過勞」的彈性疲乏。成績都很好,但沒機會探索,這些成績與自己的生命到底有什麼關係呢?當音樂、或任何學科,成為一次次的成績追逐,儘管成績單漂亮,又如何能累積熱忱呢?
找到你的天賦、挖掘屬於自己的生命熱忱,你所學的才不會是為了應付考試的填塞,而是發自內心的「想要」。也因此底氣,才能開創出屬於自己的路… 那才是真正的競爭力!
#Veronica音樂教養
🎼歡迎加入line社群🔍Veronica《音樂藝術學堂》
🎼悠悠 IG: http://www.instagram.com/yoyoswonderland
🎼 Veronica’s IG🔍 pianistveronica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