郵輪巡演回國後,又回歸老師身份,開始忙碌VPA學院音樂會囉!我的Muzik專欄,上一篇分享了關於建立優質的練琴習慣,這一篇要來探討「如何激發孩子的練琴興趣」囉!
1.給孩子看得見的目標,但要符合程度
與老師討論,為孩子設立學琴目標,但前提是「符合自己程度的目標」。所謂「符合自己的程度」,通常會是比自己目前再高一點點的目標,也能讓目標帶著孩子提升;當孩子知道自己的努力能有一個展現的機會,練琴會更有動力!
紀錄愛玩的twin souls,三年走踏歐洲二十國,五十餘城市的歡樂行旅!
學音樂本來就是美好的。如果能避免學習間不美好的操作,以「讓孩子愛上音樂」為依歸,孩子都會享受其中的!
這篇就要來跟大家討論幾種不當的學琴操作:
要孩子彈奏遠超越自己程度的樂曲,不論是為了比賽、考試,都是不合適的。
這種還沒有建立基本功就要比賽的情況,尤其在初學孩子身上最常看到,因為家長、老師急於有所表現,即使孩子連譜都還不會看、甚至手都還不會施力,就要彈一首非常難的曲子,而且常常是現代曲(因為比較會得獎……)。這種情況下孩子會學得很辛苦,而且不知道為何而彈琴。
最近網路流傳關於童年十大沒有用才藝,直笛第五,提琴第七、鋼琴居然排第四…😂
雖然不知道以什麼標準排的,但想必是因為「沒有為之付出努力,所以沒能建立興趣,也因此與自己的生命無關了」
我總告訴大家,音樂是送給孩子一生最美的禮物,只要能正確建立興趣,它可以是一輩子最珍貴的心靈陪伴!但,具體怎麼做呢?
剛好今年很榮幸受 Muzik邀約撰寫專欄,一系列關於「音樂教養」的文章,這第一篇就是「關於音樂這門興趣」!就在此分享給大家囉!接下來每雙週都會持續發表,讓我們一起來送給孩子,一生最美的禮物吧!
「總說學樂器能給予孩子多重的啟發:專注力、持續力、手腦協調、美感養成、培養好的習慣、提升感受力、滋養心靈、還有上台展現自己的能力……
但我覺得音樂做為一種興趣,最棒的就是,讓孩子有一輩子的心靈慰藉;而且非常個人,無論憂傷或愉快、不用擔心別人的眼光,只要彈奏樂器都能與心相印,成為心靈的抒發陪伴!
音樂做為一種興趣,是如此美好,但要如何培養呢?
其實孩子學樂器,時常是家長的心態決定了學音樂的壽命。
來問課的家長幾乎總說:「老師,我們只是要陶冶孩子,沒有要走音樂,我們學興趣的……」(翻譯:老師請不用太嚴格、我們沒有要當音樂家,就彈開心的)。我都會直接回答:「孩子要不要走音樂本來就不是家長能決定的,也不是老師能決定的。除了音樂上卓越的表現、各方面的支持配合,最重要的是孩子自己要對音樂有巨大的熱忱!」初學鋼琴,我們並不用考慮要不要走音樂,而是要思考如何幫助孩子,建立優質的練習習慣,讓他漸漸愛上音樂。如此,音樂才可能變成興趣,長遠下來也才能陶冶!
於是,有些家長說:「只是一個興趣而已,才初學,不要有壓力。不要強迫、想練再練,這樣才能持續這份興趣……」結果孩子就有一頓沒一頓地練,當然表現不好:上完課沒練就忘了、彈起來很卡,非常不悅耳就很挫折;幾個月下來,家長又說:「孩子都不主動練琴,他其實沒興趣……」然後就不了了之了,真可惜啊!
問題出在哪兒呢?
不要以為「孩子有興趣就會去練」,而是「建立好的練琴習慣,就會越來越有興趣!」
因為「學興趣不代表隨便學」,隨便學不會建立興趣,而且也不可能陶冶。而「不隨便學」唯有從建立好的練琴習慣與正確的態度開始!如此下來,孩子也能看到自己的進步,當他們在努力付出後,越彈越好聽,就會越來越喜愛,成為一個正向循環;而這樣的正向循環,讓彈琴與自己的生活連結了。
另一種極端的家長是:「老師,我們學興趣,沒有要走音樂,想說讓他有個調劑自己的才藝,但之後升高年級也沒時間練琴了;不過我們沒有要隨便學,你就幫他趕快這幾年把八級都考完,然後參加XXX比賽,十歲前希望拿到XX獎……因為之後就沒空彈琴了……」
這種家長通常非常積極地跟課陪練、安排練琴時間,一定要達到在眼前的目標。但是,孩子通常被壓著彈琴,變成一種強迫,真的會開心嗎?他有喜歡音樂嗎?
都說要孩子學音樂因為可以一輩子陶冶性情,都說這是興趣沒有要走音樂,結果計劃好學一學就中斷;所以「陶冶」是用來拿獎的,時間到了就不用陶冶了?恐怕孩子還沒到高年級便已經興趣全失、且不一定有拿到任何的獎……
學音樂,先從培養孩子「真心喜愛」開始吧!唯有他真心喜歡,音樂才能成為他一輩子的陶冶,成為他永遠的心靈朋友。
然而如何「真心喜歡」呢?這就與「正確的練習」相輔相成。不練習、或強迫練習、錯誤的練習,都很難建立興趣。
而「優質的練習習慣」又該如何培養呢?就待下一篇再跟大家分享囉!」
🎼 協奏好好玩8月份音樂營已額滿。昨天決定加開七月場次(7/01-05)因為名額很少跑得很快,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趕快官方line私訊喔(@551bqras)
🎼歡迎加入line社群🔍Veronica《音樂藝術學堂》
🎼 Veronica’s IG🔍 pianistveronica
帶著鋼琴寶貝們一起比賽,希望藉著這個舞台,讓他們找到學音樂更深的樂趣 |
恭喜悠悠的努力,在大台南音樂比賽突破對自己88分的期待 |
週末帶著悠悠與幾個愛彈琴的學生參加比賽,突然有靈感寫這篇文章。
台灣音樂比賽給的成績,級距其實非常小。也就是一個很普通的彈奏與一個令人驚艷的彈奏,差別就在5分之內,83分與88分,是截然不同的音樂表現!
很有意思的是,若非比賽主辦單位規定評審「從XX分開始打分數」,則各種大小不同比賽,給出的成績的級距,都會差不多。當然,音樂是主觀的,近年台灣各大小比賽實在太多,當都是聘請大學音樂系教授來評審,而且五位或七位專業音樂家給成績後去頭去尾,出現的「成績級距」,每個比賽其實是差不多的。
這篇文章,我想就多年國內外評審、帶學生參加大小不同比賽所累積的理解,幫大家歸納並翻譯一下台灣音樂比賽成績級距,代表的意思。但更重要的是,這些成績如何幫助孩子的音樂學習,請看到最後喔!
升上國二,華德福教育很重要的一件事就是「專題」。老師們努力幫助孩子們,找到自己生命想探索的、真心有興趣的!每個孩子都非常不一樣。悠悠班上有人研究泡菜、有人探討「夢」、有人專研「馬術」,還有人探究「航空」。而悠悠則是很早就確定了要研究「台灣的國際知名小提琴家」。這本來就是她熱衷的興趣,聽了無數音樂會後,為了專題報告,她在圖書館借很多書、每週與老師會面討論方向、進度、內容深度… 要從文獻中找出精華,寫成一萬字書面報告後,還要在四月時,以半小時時間,加上小提琴示範的呈現給大家!
我覺得這真是好棒的方式。讓每個學生能儘早思考生命方向,因為每個人生來都不一樣,大家以半年的時間,深度的去探索:閱讀、採訪、調查,並每週與老師討論,確保自己的思考在正確方向上。
先到圖書館借文獻吧 |
聽好多音樂會的節目單都可以是專題資料喔! |
圖書館借的文獻 |
我看到悠悠每天寫文獻,非常自動自發。連最後要呈現的一萬字報告,也是自己的手寫+手工製作成的書(華德福國中階段不用3C)。她查了好多資料、讀很多書、蒐集音樂會簡報、節目冊… 她做得充滿樂趣,因為那本來就是她有興趣的內容!教育本該如此,激發孩子探索自己的生命、了解自己,並找到天賦、開創屬於自己的路!
專題報告要整理很多文獻 |
手寫文獻要一萬字 |
然後製作成一本文獻手工書 |
上週因美語補習班的「超級課表」而討論熱烈。剛好這陣子陪伴悠悠的學習,又讀到陳必先老師的這段訪談,覺得很有感,也分享給大家:
「Q:您曾是科隆暨佛萊堡音樂學院的客座教授。
作為客座教授,您也一直來到台灣擔任音樂學院教授。台灣的音樂教育與德國的音樂教育不同
嗎?
陳必先教授:根據我的經驗,台灣音樂學院學生的水平高於德國。台灣音樂學院充滿異常勤勞的氣氛。而且競爭對手更多。但是,只看重成績表現卻不一定是積極正面的。好的音樂演奏也包括感性和對個人特質的認識:只有當一個人不特意打算做任何事情時,才會出現奇蹟。我在台灣看到了真正的神童,通常介於12至16歲之間。不幸的是,這些孩子在19歲時經常就已經筋疲力盡完全被掏空。原因可能是,他們從早上六點到晚上12點都被生活中不需要的知識所塞爆。他們被強迫與時間緊迫短缺所撕裂。過度的要求可能阻礙個人人格的發展。」
的確,很多神童般優秀的孩子,在12歲時已經「過勞」的彈性疲乏。成績都很好,但沒機會探索,這些成績與自己的生命到底有什麼關係呢?當音樂、或任何學科,成為一次次的成績追逐,儘管成績單漂亮,又如何能累積熱忱呢?
找到你的天賦、挖掘屬於自己的生命熱忱,你所學的才不會是為了應付考試的填塞,而是發自內心的「想要」。也因此底氣,才能開創出屬於自己的路… 那才是真正的競爭力!
#Veronica音樂教養
🎼歡迎加入line社群🔍Veronica《音樂藝術學堂》
🎼悠悠 IG: http://www.instagram.com/yoyoswonderland
🎼 Veronica’s IG🔍 pianistveronica
前天分享關於孩子在家不主動練琴的文章,沒想到引起很熱烈的討論。
其中有一則留言讓我覺得很無奈:
「大部分,只有學校功課會認真。
練琴這件事,因為學校沒有考,所以能自律的不多。孩子學樂器會那麼辛苦,這是原因之一,因為懶反正學校不會考 對我來說一點都不重要。
如果今天學校也要考樂器,我想大家每天都會練習。
就是為了考試而讀書的概念。」
前幾天,剛好與一個非常愛手作的孩子聊天,我非常驚訝,她說:「國中如果學校一直學手作、木工,那沒有用!因為之後又不會考!」
我們的教育,從架構開始就潛移默化了孩子,要功利主義:讀書為考試。不考不用學。要考得補習。成績第一!
恭喜悠悠的努力! |
前兩週都在陪伴悠悠參加高雄市賽中渡過。
什麼是市賽
市賽是政府辦的比賽,也是在台灣指標性的音樂比賽。各個項目都有,通常都在秋天舉行。獨奏樂器的鋼琴、弦樂兩年輪流一次。分音樂班A組與非音樂班B組,與國小組、國中組、高中組與大專組。特色是,每一組有三首很有程度的指定曲,在比賽前四個月會公佈,而各城市會在比賽前一個月,再抽出其中一首當作指定曲。
指定曲很有難度,比方說國小組今年高雄抽到「德布西的第二號Arabesque 」,是皇家檢定今年八級的考曲。國中組抽到蕭邦的C#小調馬祖卡,完全考驗彈奏者的音樂性。
高中抽到巴哈的平均律,前奏曲與賦格(五聲部),一定要有非常紮實的聲部訓練、手腦都要敏銳,能實在背譜,更是大考驗!
大專抽到蕭邦的「冬風練習曲」,技巧是鋼琴彈奏的頂尖樂曲,沒有紮實基本功,根本彈不出來,漏洞百出。
這兩週聽了很多學生的彈奏。有些想法,就分成不同角色來分享囉!
今天教師節,收到我的學生社群傳來好多祝福與感謝,真是感動啊!
我真愛這群寶貝學生們,看他們越來越喜歡音樂,也越來越進步、在台上綻放,真是最開心的事啊!
家長傳來孩子五歲第一堂課,感謝他們這麼珍惜 |
小孩天性就是愛玩的!(如果天性不愛玩只愛練琴,可能不太尋常喔😂)!
所以如果是家長請她去練都有練,已經非常卓越囉!請不要幻想,孩子不會自然長出來要練琴的習慣。所以家長要幫忙建立。但建立練琴習慣,不是陪練。(家長的角色是陪伴,不是陪練(千萬不要教)。)
「陪伴與陪練」
孩子需要的是「陪伴」(心裡的),不是「陪練」(實質坐在旁邊盯或教他是否正確)。
陪伴是,讓孩子感到,學琴是一件家人都在乎的事,他不是孤單的,家人都是支持他的。陪練是,孩子覺得「這件事是媽媽會幫忙的,他會跟我說要做什麼,我就照做」,因而無法從練習中,建立獨立學習的能力。而且更糟的是,家長還「教」(同時又說「我不是學音樂的其實我也不懂。」所以幫老師翻譯的部份,不一定翻譯對。
家長真的不用那麼累。只要給孩子「心裡的陪伴」(「孩子,你學琴充滿支持喔」),而不是「實體陪練指導」。家長不用教、不用翻譯,要讓孩子自己學習吸收老師教的東西。
於是很多人問:
「孩子練錯怎麼辦?」
沒關係,下週上課,老師會幫他改。
「這樣會比較浪費時間」
不會!如果只是媽媽一直提醒而彈對,不一定代表真理解。如果因為錯了,老師知道他還不會,教他讓他聽懂了,下次不再錯了,才是學成自己的。
「可是不陪他,他都在琴房不知道做什麼」
如果很久沒有聽到練琴聲,可以適時去關心一下。小小孩常常會摸東摸西,也沒關係,那是他所需的時間。但要一次次讓孩子知道,練琴的時間就該練琴,可以休息一下但是不能太久。但不要讓孩子養成練琴是媽媽的事。
陪伴他,讓孩子覺得我是有人關心的,但同時,學習是不被干擾的。不用陪練但也可以坐在旁邊欣賞,或是適時提醒,如「老師說要先想什麼部份呢?」只要是可以引導他思考學到的東西就是好的,而不是坐在旁邊給正確答案(有時候也不一定正確😂)
不用陪練,但家長一定要做的,是幫助孩子建立練琴習慣,就是讓他意識:「我要學琴,就要練習」,幫助他把這件事,放入每日行程中。
我會讓孩子在聯絡簿寫下每天的練習時間。當每日每日都確實紀錄練琴時間,假以時日,真會成為一種習慣。若隔幾天都沒彈反而覺得怪,真的有一天,會看到孩子就主動去練琴了。
認真的孩子紀錄練琴時間,格子不夠了還會自己寫在下面,因為已經養成習慣了 |
孩子天性都是愛玩的(這很好啊!)所以家長不用對「自動自發」要求太高,只要跟孩子說該練琴時都會去做,就代表他是喜歡的,是有興趣的!
而「紀錄練琴時間」真的有幫助,親自紀錄也代表他們在乎。而且有確實紀錄的孩子也真的都表現得很好!
好的練琴習慣,再加上正確的引導,只要時間累積,一定可以有好的表現的(比賽、表演或檢定的優異成績)。當孩子在舞台上遇見更好的自己,會更加引發興趣。喜歡,就會自願付出,而形成正向循環。
其實悠悠是個每天自動自發練琴的孩子,她會自己安排時間,因為有學校作業,還要練習兩樣樂器,得好好分配時間… 對於練琴,但是她小時候也是那種待在琴房,很久沒聽見琴聲,都聽見她在演戲,自言自語… 我沒有太多介入,只是當她演戲太久,會進去問候她「小朋友,妳在演什麼呢?」她就會回神回到練琴裏。不過,越大越是自動自發,非常主動積極,真的就來自真心喜愛! 所以,培養真正內心與音樂的連結,才是重點啊!
音樂就是分享、不是競爭、不是比較!我很開心我的學生們都愛上課,也因著一次次的挑戰(表演、檢定、比賽)而越來越喜歡越來越主動,但願孩子們都學到真心愛音樂,唯有因此音樂才可能成為一輩子的朋友!
(延伸閱讀:
「我愛音樂,但我更愛你」為什麼沒有教悠悠彈鋼琴:https://twinsoulsfantasy.blogspot.com/2022/12/loveyoumorethanmusic.html?m=1
我不是你的練琴褓母,是你的忠實粉絲:https://twinsoulsfantasy.blogspot.com/2022/12/beherfans.html?m=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