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4年11月14日 星期四

11月 14, 2024 0

深埋巴黎的波蘭靈魂

 Chopin's portrait by Delacroix at Louvre in Paris  蕭邦逝世一百五十週年紀念日,我與Marianna一同來到巴黎La Pere Lachaise墓園,在他的墓前, 獻上我們難以言喻的心意…Marianna是我在西班牙大師班時認識的俄國女孩,第一次聽她彈琴: 蕭邦的一套前奏曲, 就立刻被她的音樂深度給吸引!雖然班上是許多來自世界各地的神童, 但我就覺得她的音樂中, 傳達了最多的東西,這充滿自信的十六歲女孩, 金髮碧眼, 莫名的散發出一股貴族氣息…在結束的學生音樂會前, 我們輪流去試琴,是一台老舊有點失保養的Yamaha, 那晚我的演出曲目是德布希水的反光,在這樣的一台老琴上還得讓水反光, 那真不是件易事!我很努力的尋找著指間與琴鍵間的距離, 試著做出心目中的音色…之後就是Marianna, 換她試琴, 我就坐在後頭聆聽,她彈的是蕭邦的第一號敘事曲, 才剛彈一個音, 她就不滿意, 再重來,試了一個小節, 她媽媽以俄文向她喊, 她又再試幾小節, 媽媽又喊她, 於是她以俄文生氣的回話, 指著琴, 不懂俄文的我猜的出她們的對話: 嚴厲的媽媽不滿她的琴音, 她試著解釋是琴的問題, 媽媽還是不高興, 之後她一氣之下, 竟然以兩倍速度將這首技巧極難的敘事曲重頭到尾彈完, 而且, 沒有一個錯音…雙手才剛離琴鍵, 她很有個性的擦了淚, 轉頭就離開, 留下的是一個受到震驚的我…當然這首曲子不是這樣詮釋, 我曾聽過她在課堂上十分細緻又具戲劇內涵的表現, 非常打動我,我心想她必定太在乎演出的水準, 而失望於鋼琴的不配合及媽媽的不理解,我也想著她家裡一定有台好鋼琴…Veronica...

2024年9月2日 星期一

9月 02, 2024 0

《學音樂,不能只會你的樂器》悠悠的泛舟體驗

剛剛完成貝多芬第一號鋼琴協奏曲,這週悠悠來到花蓮挑戰泛舟。這是華德福八年級課程的重點之一,孩子們要學習在海中,讓自己的小舟與大浪起伏。我一直很喜歡華德福的教育,因為我看到孩子真實的成長。我們總掛在嘴邊說教育不能只有學科,要德智體群美,要做志工服務社會,但時常總還是流於表面的成績與功利。但我在悠悠加入華德福教育後,看到她各方面真實的成長:沒有趕著考試、沒有塞一堆測驗卷,在多元課程中慢慢找自己,人際交流、獨立自主、自己動手解決問題、積極面對問題、熱愛生命也願意慢下來思考。是全方位的...

2024年6月19日 星期三

6月 19, 2024 0

《關於,童年的自由自在》

給孩子一個自由自在的童年,是否會讓您焦慮呢?近日,冰島鋼琴家 #歐拉夫森 的 #郭德堡變奏曲,帶來台灣樂壇的一陣旋風。除了他獨特充滿辨識度的音樂,他的專訪也帶來省思:「自由自在的童年」,帶來無盡的想像空間與無限的可能!歐拉夫森的音色:一股寬廣、冷洌、同時有種能量溫度;他的樂思理性又充滿創見。流露著自己國度地景的色彩、獨到特色的創意想像!歐拉夫森說巴哈的《郭德堡變奏》如同「一株參天的橡樹。是有機的、充滿生機與活力。」「我把一切融入其中,讓這件作品成為我的延伸。」世界巡迴八十八場的郭德堡,台灣樂迷何其有幸聽到第86、87場。那是完全心靈洗滌的85分鐘...⏺️音樂就...

2024年6月4日 星期二

6月 04, 2024 0

《學琴的幾個誤區》Veronica音樂教養專欄 #4

學音樂本來就是美好的。如果能避免學習間不美好的操作,以「讓孩子愛上音樂」為依歸,孩子都會享受其中的!這篇就要來跟大家討論幾種不當的學琴操作:1.過度逼迫:要孩子彈奏遠超越自己程度的樂曲,不論是為了比賽、考試,都是不合適的。這種還沒有建立基本功就要比賽的情況,尤其在初學孩子身上最常看到,因為家長、老師急於有所表現,即使孩子連譜都還不會看、甚至手都還不會施力,就要彈一首非常難的曲子,而且常常是現代曲(因為比較會得獎……)。這種情況下孩子會學得很辛苦,而且不知道為何而...

2024年5月8日 星期三

5月 08, 2024 0

《如何激發孩子對音樂的興趣》Veronica音樂教養專欄

郵輪巡演回國後,又回歸老師身份,開始忙碌VPA學院音樂會囉!我的Muzik專欄,上一篇分享了關於建立優質的練琴習慣,這一篇要來探討「如何激發孩子的練琴興趣」囉!1.給孩子看得見的目標,但要符合程度與老師討論,為孩子設立學琴目標,但前提是「符合自己程度的目標」。所謂「符合自己的程度」,通常會是比自己目前再高一點點的目標,也能讓目標帶著孩子提升;當孩子知道自己的努力能有一個展現的機會,練琴會更有...

2024年4月12日 星期五

4月 12, 2024 0

《如何建立優質的練琴習慣?》

Muzikids專欄的第二篇文章來囉!許多家長在詢問的主題,分享給大家喔!(專欄連結在留言區)前一篇提過,「學興趣絕對不能隨便學,因為隨便學不會彈好,而且也不能建立興趣」。讓人越彈越有興趣的基礎,來自優質的練琴習慣,尤其對於初學者更是至關重要;通常若能在一開始便養成「學琴就是要好好練習」,之後就能持續下去。因為好習慣造就好成果:彈得較好就會有成就感,因而越發喜歡。以下幾點至關重要的原則,能幫助孩子奠定優質練琴...

2024年3月14日 星期四

3月 14, 2024 0

《最值得的才藝,學音樂!》

最近網路流傳關於童年十大沒有用才藝,直笛第五,提琴第七、鋼琴居然排第四…😂雖然不知道以什麼標準排的,但想必是因為「沒有為之付出努力,所以沒能建立興趣,也因此與自己的生命無關了」我總告訴大家,音樂是送給孩子一生最美的禮物,只要能正確建立興趣,它可以是一輩子最珍貴的心靈陪伴!但,具體怎麼做呢?剛好今年很榮幸受 Muzik邀約撰寫專欄,一系列關於「音樂教養」的文章,這第一篇就是「關於音樂這門興趣」!就在此分享給大家囉!接下來每雙週都會持續發表,讓我們一起來送給孩子,一生最美的禮物吧!「總說學樂器能給予孩子多重的啟發:專注力、持續力、手腦協調、美感養成、培養好的習慣、提升感受力、滋養心靈、還有上台展現自己的能力……但我覺得音樂做為一種興趣,最棒的就是,讓孩子有一輩子的心靈慰藉;而且非常個人,無論憂傷或愉快、不用擔心別人的眼光,只要彈奏樂器都能與心相印,成為心靈的抒發陪伴!音樂做為一種興趣,是如此美好,但要如何培養呢?其實孩子學樂器,時常是家長的心態決定了學音樂的壽命。來問課的家長幾乎總說:「老師,我們只是要陶冶孩子,沒有要走音樂,我們學興趣的……」(翻譯:老師請不用太嚴格、我們沒有要當音樂家,就彈開心的)。我都會直接回答:「孩子要不要走音樂本來就不是家長能決定的,也不是老師能決定的。除了音樂上卓越的表現、各方面的支持配合,最重要的是孩子自己要對音樂有巨大的熱忱!」初學鋼琴,我們並不用考慮要不要走音樂,而是要思考如何幫助孩子,建立優質的練習習慣,讓他漸漸愛上音樂。如此,音樂才可能變成興趣,長遠下來也才能陶冶!於是,有些家長說:「只是一個興趣而已,才初學,不要有壓力。不要強迫、想練再練,這樣才能持續這份興趣……」結果孩子就有一頓沒一頓地練,當然表現不好:上完課沒練就忘了、彈起來很卡,非常不悅耳就很挫折;幾個月下來,家長又說:「孩子都不主動練琴,他其實沒興趣……」然後就不了了之了,真可惜啊!問題出在哪兒呢?不要以為「孩子有興趣就會去練」,而是「建立好的練琴習慣,就會越來越有興趣!」因為「學興趣不代表隨便學」,隨便學不會建立興趣,而且也不可能陶冶。而「不隨便學」唯有從建立好的練琴習慣與正確的態度開始!如此下來,孩子也能看到自己的進步,當他們在努力付出後,越彈越好聽,就會越來越喜愛,成為一個正向循環;而這樣的正向循環,讓彈琴與自己的生活連結了。另一種極端的家長是:「老師,我們學興趣,沒有要走音樂,想說讓他有個調劑自己的才藝,但之後升高年級也沒時間練琴了;不過我們沒有要隨便學,你就幫他趕快這幾年把八級都考完,然後參加XXX比賽,十歲前希望拿到XX獎……因為之後就沒空彈琴了……」這種家長通常非常積極地跟課陪練、安排練琴時間,一定要達到在眼前的目標。但是,孩子通常被壓著彈琴,變成一種強迫,真的會開心嗎?他有喜歡音樂嗎?都說要孩子學音樂因為可以一輩子陶冶性情,都說這是興趣沒有要走音樂,結果計劃好學一學就中斷;所以「陶冶」是用來拿獎的,時間到了就不用陶冶了?恐怕孩子還沒到高年級便已經興趣全失、且不一定有拿到任何的獎……學音樂,先從培養孩子「真心喜愛」開始吧!唯有他真心喜歡,音樂才能成為他一輩子的陶冶,成為他永遠的心靈朋友。然而如何「真心喜歡」呢?這就與「正確的練習」相輔相成。不練習、或強迫練習、錯誤的練習,都很難建立興趣。而「優質的練習習慣」又該如何培養呢?就待下一篇再跟大家分享囉!」此文章網址🎼...

2024年3月11日 星期一

3月 11, 2024 0

《台灣音樂比賽的成績觀察&如何讓比賽成績幫助孩子的音樂成長》

帶著鋼琴寶貝們一起比賽,希望藉著這個舞台,讓他們找到學音樂更深的樂趣恭喜悠悠的努力,在大台南音樂比賽突破對自己88分的期待週末帶著悠悠與幾個愛彈琴的學生參加比賽,突然有靈感寫這篇文章。台灣音樂比賽給的成績,級距其實非常小。也就是一個很普通的彈奏與一個令人驚艷的彈奏,差別就在5分之內,83分與88分,是截然不同的音樂表現!很有意思的是,若非比賽主辦單位規定評審「從XX分開始打分數」,則各種大小不同比賽,給出的成績的級距,都會差不多。當然,音樂是主觀的,近年台灣各大小比賽實在太多,當都是聘請大學音樂系教授來評審,而且五位或七位專業音樂家給成績後去頭去尾,出現的「成績級距」,每個比賽其實是差不多的...

2024年2月28日 星期三

2月 28, 2024 0

《競爭力不是總比贏別人,而是找到並發展自己的天賦熱情》

升上國二,華德福教育很重要的一件事就是「專題」。老師們努力幫助孩子們,找到自己生命想探索的、真心有興趣的!每個孩子都非常不一樣。悠悠班上有人研究泡菜、有人探討「夢」、有人專研「馬術」,還有人探究「航空」。而悠悠則是很早就確定了要研究「台灣的國際知名小提琴家」。這本來就是她熱衷的興趣,聽了無數音樂會後,為了專題報告,她在圖書館借很多書、每週與老師會面討論方向、進度、內容深度… 要從文獻中找出精華,寫成一萬字書面報告後,還要在四月時,以半小時時間,加上小提琴示範的呈現給大家!我覺得這真是好棒的方式。讓每個學生能儘早思考生命方向,因為每個人生來都不一樣,大家以半年的時間,深度的去探索:閱讀、採訪、調查,並每週與老師討論,確保自己的思考在正確方向上。先到圖書館借文獻吧聽好多音樂會的節目單都可以是專題資料喔!圖書館借的文獻我看到悠悠每天寫文獻,非常自動自發。連最後要呈現的一萬字報告,也是自己的手寫+手工製作成的書(華德福國中階段不用3C)。她查了好多資料、讀很多書、蒐集音樂會簡報、節目冊…...

2023年12月18日 星期一

12月 18, 2023 0

《練琴提問…2 :若初學的小孩彈琴拍子不對,要在旁指導嗎?〉

 《練琴提問…「若初學的小孩彈琴拍子不對,要在旁指導嗎?」我總是強調,學琴時,家長「陪伴但不陪練」,讓孩子有「心靈的依靠」,而不是一直「實質的糾錯」。家長給予支持,但不用指導!但每一段親子關係都有自己的樣貌,方法是活的。回到上面的提問,我不會直接回答該怎麼做。只要抓住以下兩個觀念:1)千萬不要給予削弱孩子能力的幫助!記得我在愛丁堡的教授常常說:「如果妳能越來越不需要我,那我就成功...

2023年12月11日 星期一

12月 11, 2023 0

《教育的目的,應是激發內在的動機與熱情!》

前天分享關於孩子在家不主動練琴的文章,沒想到引起很熱烈的討論。其中有一則留言讓我覺得很無奈:「大部分,只有學校功課會認真。練琴這件事,因為學校沒有考,所以能自律的不多。孩子學樂器會那麼辛苦,這是原因之一,因為懶反正學校不會考 對我來說一點都不重要。如果今天學校也要考樂器,我想大家每天都會練習。就是為了考試而讀書的概念。」前幾天,剛好與一個非常愛手作的孩子聊天,我非常驚訝,她說:「國中如果學校一直學手作、木工,那沒有用!因為之後又不會考!」我們的教育,從架構開始就潛移默化了孩子,要功利主義:讀書為考試。不考不用學。要考得補習。成績...

2023年12月10日 星期日

12月 10, 2023 0

《孩子在家不主動練琴…?》

<練琴情境…>學生媽:「妳到底有沒有要繼續學琴」孩:「我要!」媽「那妳為什麼都不要主動好好練琴!?」孩:「因為我怕彈錯妳就生氣罵我打我…!」媽「那妳為什麼都不先試試看,也許妳會彈對啊!」孩「….」媽「妳到底要不要彈琴!」孩「我要啊!」媽「妳喜歡上課嗎?」孩「我喜歡!很開心!」媽:「要學琴就要練琴!不然就不要學…!」以上是常常聽到的練琴情境。大家覺得問題是什...

2023年11月27日 星期一

11月 27, 2023 0

《台灣音樂市賽,觀後感》

悠悠說,比賽最棒的事就是交到好朋友(與第三名Justin、第四名Julia)恭喜悠悠的努力!前兩週都在陪伴悠悠參加高雄市賽中渡過。什麼是市賽市賽是政府辦的比賽,也是在台灣指標性的音樂比賽。各個項目都有,通常都在秋天舉行。獨奏樂器的鋼琴、弦樂兩年輪流一次。分音樂班A組與非音樂班B組,與國小組、國中組、高中組與大專組。特色是,每一組有三首很有程度的指定曲,在比賽前四個月會公佈,而各城市會在比賽前一個月,再抽出其中一首當作指定曲。指定曲很有難度,比方說國小組今年高雄抽到「德布西的第二號Arabesque 」,是皇家檢定今年八級的考曲。國中組抽到蕭邦的C#小調馬祖卡,完全考驗彈奏者的音樂性。高中抽到...

2023年9月28日 星期四

9月 28, 2023 0

《 關於彈琴的「陪伴」&「陪練》

 好開心收到好多回饋,真是感動啊今天教師節,收到我的學生社群傳來好多祝福與感謝,真是感動啊!我真愛這群寶貝學生們,看他們越來越喜歡音樂,也越來越進步、在台上綻放,真是最開心的事啊!家長傳來孩子五歲第一堂課,感謝他們這麼珍惜小孩天性就是愛玩的!(如果天性不愛玩只愛練琴,可能不太尋常喔😂)!所以如果是家長請她去練都有練,已經非常卓越囉!請不要幻想,孩子不會自然長出來要練琴的習慣。所以家長要幫忙建立。但建立練琴習慣,不是陪練。(家長的角色是陪伴,不是陪練(千萬不要教)。)「陪伴與陪練」孩子需要的是「陪伴」(心裡的),不是「陪練」(實質坐在旁邊盯或教他是否正確)。陪伴是,讓孩子感到,學琴是一件家人都在乎的事,他不是孤單的,家人都是支持他的。陪練是,孩子覺得「這件事是媽媽會幫忙的,他會跟我說要做什麼,我就照做」,因而無法從練習中,建立獨立學習的能力。而且更糟的是,家長還「教」(同時又說「我不是學音樂的其實我也不懂。」所以幫老師翻譯的部份,不一定翻譯對。家長真的不用那麼累。只要給孩子「心裡的陪伴」(「孩子,你學琴充滿支持喔」),而不是「實體陪練指導」。家長不用教、不用翻譯,要讓孩子自己學習吸收老師教的東西。於是很多人問:「孩子練錯怎麼辦?」沒關係,下週上課,老師會幫他改。「這樣會比較浪費時間」不會!如果只是媽媽一直提醒而彈對,不一定代表真理解。如果因為錯了,老師知道他還不會,教他讓他聽懂了,下次不再錯了,才是學成自己的。「可是不陪他,他都在琴房不知道做什麼」如果很久沒有聽到練琴聲,可以適時去關心一下。小小孩常常會摸東摸西,也沒關係,那是他所需的時間。但要一次次讓孩子知道,練琴的時間就該練琴,可以休息一下但是不能太久。但不要讓孩子養成練琴是媽媽的事。陪伴他,讓孩子覺得我是有人關心的,但同時,學習是不被干擾的。不用陪練但也可以坐在旁邊欣賞,或是適時提醒,如「老師說要先想什麼部份呢?」只要是可以引導他思考學到的東西就是好的,而不是坐在旁邊給正確答案(有時候也不一定正確😂)不用陪練,但家長一定要做的,是幫助孩子建立練琴習慣,就是讓他意識:「我要學琴,就要練習」,幫助他把這件事,放入每日行程中。我會讓孩子在聯絡簿寫下每天的練習時間。當每日每日都確實紀錄練琴時間,假以時日,真會成為一種習慣。若隔幾天都沒彈反而覺得怪,真的有一天,會看到孩子就主動去練琴了。認真的孩子紀錄練琴時間,格子不夠了還會自己寫在下面,因為已經養成習慣了孩子天性都是愛玩的(這很好啊!)所以家長不用對「自動自發」要求太高,只要跟孩子說該練琴時都會去做,就代表他是喜歡的,是有興趣的!而「紀錄練琴時間」真的有幫助,親自紀錄也代表他們在乎。而且有確實紀錄的孩子也真的都表現得很好!好的練琴習慣,再加上正確的引導,只要時間累積,一定可以有好的表現的(比賽、表演或檢定的優異成績)。當孩子在舞台上遇見更好的自己,會更加引發興趣。喜歡,就會自願付出,而形成正向循環。好的練琴習慣,再加上正確的引導,只要時間累積,一定可以有好的表現的皇家檢定考,大家特優的成績(130-143)其實悠悠是個每天自動自發練琴的孩子,她會自己安排時間,因為有學校作業,還要練習兩樣樂器,得好好分配時間…...

2023年5月29日 星期一

5月 29, 2023 0

《成功的關鍵,在於成為獨特的你!》

最近火紅的NVIDIA執行長黃仁勳,在幾年前接受《商業周刊》的獨家專訪~「不要浪費才能在「別人已經做得夠好的事」,裡面不斷的強調「獨特」、重申「發覺天賦」的重要性!記得我曾有一個鋼琴學生,非常熱愛「組裝機器人」也做得很好,小五就跟媽媽要求要走這條路,但國中時媽媽就說「你只能考醫生、沒有別條路!」於是開始沒天沒夜的寫測驗卷日子。他常常跟我說,媽媽很努力,忙完工作回家幫他改到12點,然後他還要訂正到凌晨… 他寫得很痛苦,而且說只要大學能離開家,就要改唸自己要的科系,不想當...
Page 1 of 101234567...10Next �Last

Twin Souls 樂遊歐洲

Twin Souls 樂遊歐洲